首页 干货分享正文

明宪宗朱见深,本想去海外给老婆淘宝,却发现郑和下西洋图不见了


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

现在很多人在感慨,如果不是刘大夏把郑和航海图给毁掉了,东西方文明的差距没有这么大。如果我们回到历史当中会发现,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一个壮举,但是对于明朝以及整个文明来说,都是一项不可持续的工程,即使没有刘大夏藏匿航海图,航海事业依然难以为继。

朱元璋为什么要搞海禁

洪武二年,当时的御史大夫汤和奉旨在宁波建造海船,运送北征的粮食,因为当时的北京还在元朝的统治之下,但是汤和的船队到达舟山群岛的时候,居然遭到了兰秀山民的伏击,徐珍和张俊战死。于是这群兰秀山民乘机渡海,攻陷了象山县城。这件事在明朝受到极大重视,不是因为兰秀山民打败了正规军,而是因为兰秀山民手里拿着元朝枢密院的大印,这相当于元朝的反动势力。

原来这是元朝时期,被招安的方国珍所留下的,他曾经被元朝封为浙江行省的平章以及枢密使。这股游击队被明军击败之后,并没有放弃,而是藏匿在日本诸岛以及朝鲜半济州岛附近。他们即是商人,又是海盗,让当时的朱元璋大费周折。

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战乱的时期,国内局势动荡,大批的倭寇、浪人总是进犯沿海地区。朱元璋曾经多次派使节去日本交涉,他以为日本像明朝一样能够约束住自己的臣民,当时的日本,南北朝政权自身难保,怎么可能管理倭寇。

当时沿海百姓和倭寇相互勾结,从事大量的抢劫行为,其实大部分倭寇都是沿海居民伪装而成。在这种情况下,朱元璋曾经派遣李文忠对沿海的倭寇进行围剿,后来又命吴祯领兵10万余人,联合当时高丽政权,对济州岛等进行清剿活动。

这个时候明朝的海军实力还是非常强的,洪武四年,海军有40多万人,舰船有1000多艘,形成了一个从沿江到近海,再到远洋的海防体系。为了进一步打击海盗,禁止沿海居民进行远洋贸易,而且不能打造双桅杆船只,只能在近海捕鱼。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,确实对打击倭寇起到重要的作用。

郑和下西洋

郑和本姓马,小名三保,所以很多记载里把他叫做三保太监,或者太监三保,郑和虽然是个太监,形象绝不是影视剧中太监的形象,据记载,郑和身长九尺,腰大十围,洪音虎步,是个标准的猛男。

郑和是回族人,本姓马,祖籍中亚,随元朝入中原,祖上曾经被封为咸阳王,驻守云南。郑和出生在洪武三年,在明朝远征云南的时候,他父亲战死,后来被明军所俘,被施以宫刑,送入宫中,后来归属燕王朱棣。

在朱棣靖难之役中,郑和不断立功,在攻城拔寨的时候,往往第一个冲上城楼,因此被赐国姓为“郑”。在公元1405年,郑和和另一位宦官王景弘一起出使西洋。

第一次出使一共有2万7千余人,随行有翻译、文职人员,船队分为宝船、马船、粮船等,从苏州的太仓刘家河出长江,途径福建五虎门,之后再福建闽江口修整,等候季风到来,然后由福建海域南下,途径越南、印度尼西亚、爪哇,然后再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,到达斯里兰卡等地。经过2年的航行,郑和船队返回南京,随同而来的还有外国的使臣,并且带来了朝贡的物品。

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,最远到达非洲的东海岸索马里、苏丹、阿曼也门等地。郑和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宣天子诏,告诉本地居民要当好本地首脑,如果有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,不论有多远,也要过来讨伐。

公元1433年,郑和在最后一次远航当中,病逝于古里

为何要下西洋

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达严厉的禁海令,但是为何明成祖朱棣却要派郑成功下西洋呢?其实有两个原因,在《明史》和《郑和传》当中记载,在陆地搜寻明惠帝朱允炆无果后,怀疑他逃亡海外,于是派郑和去海外找他;另一方面去南洋建立朝贡体系,让南洋诸国对明朝进行朝贡。

建文帝朱允炆

因为朱棣通过篡位获取的皇位,皇位合法性受到质疑,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,如何让靖难之役合法化,一方面修改历史,进行舆论引导;另一方面就是要找到朱允炆,让他“禅让”于自己。同时如果获得国际上对自己的支持,柏林皇家瓷器也是最好不过的了。

至于朱允炆的下落始终是一个迷,宫中说因为失火,被烧死了,但是始终没有见到尸体。这几乎成为朱棣的一块心病,即位之后,他先是派各地的总兵,去镇压各地的反叛势力,同时也希望找到一些建文帝的信息。同时朱棣还秘密派他身边的太监,去访各地名山大川,寻找有关朱允炆的下落。之后很多信息都指向朱允炆有可能从海上逃走,这让朱棣动起了下西洋的想法。

为了在寻找朱允炆的过程中能够以绝对优势逮捕他,因此下西洋的搜寻队非常庞大。很多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物质交换,以及增进友谊。在实际问题面前,哪有什么功夫“增进友谊”,朱棣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位置坐稳。

但是出国之后发现,南洋、西洋的宝物竟然如此之多,为了显示国威,后来才逐渐增加“宝物”的交换。据王士性《广志绎》回忆,郑和下西洋的时候,船队所携带的丝绸、瓷器、铁器、铜器之外,还带了700多万两的白银,这是当时明朝国库的一半银两,前前后后共计花费600多万两,买回了大量的香料、燃料、花木、玩物等。

马欢在《瀛涯胜览》中记载,郑和采购的宝物有宝石、珍珠、龙诞香、椰子,还有法儿国的乳香、芦荟、油木,甚至还有阿丹国的金钱豹等。而且郑和在海外还淘到一副西域名画《水陆罗汉像》,每到夏天就会张挂出来,南京的男女老少都会过来争相观看。

郑和通过这种朝贡贸易的方式,增进了各国的友谊,相对于战争,这种方式代价确实非常小,但是如果从贸易角度看,付出的成本却是极其昂贵的。因为郑和买回来的这些商品是无法变现的,要么锁在国库里,要么节日里,拿出来观赏。

水陆罗汉像

明朝时候的朝贡,各地使节来到南京之后,上贡自己的物品,朝廷是要付比市场要高得多的价格进行购买。郑和访问各个酋长,需要备上厚礼,这些酋长再派出使节随郑和一起来到南京,然后再搭乘郑和的下一次航行回去,这往返的费用极其昂贵,而且朱棣回赠的礼品要比上贡的礼品丰厚的多,朝贡完全是陪钱赚要喝的买卖。

由于郑和下西洋是朝廷采购行为,所以也没有精打细算讨价还价的环节,更不可能长时间驻扎一个地方,考察本地物价,因此基本上都是亏本的生意。所采购的这些物品,只能供皇室消费。

明成祖朱棣

所以当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,“下西洋”就难以为继了,但是下西洋的故事依然激动人心,让明成祖的玄孙明宪宗羡慕不已。和明成祖朱棣不同,这次宪宗下西洋,完全是 为了宫廷购物的需求。

明朝初期,各皇帝都是非常节俭的,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,后来的朱高炽,朱瞻基等,都是每天上朝,全年不休,散朝之后和大臣一起议政。但是到了宪宗时期,却开启了只上朝打卡,没有下朝和大臣讨论政务的先河。

而且此时宪宗非常宠幸一个比自己大18岁的万贵妃,曾经因为皇后把万贵妃给打了,便把皇后给废掉了。宪宗不允许任何人对这位万贵妃不敬,而且要尽可能的满足她的要求。而这位万贵妃又偏是一个物质欲极强的女性,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古玩“成化斗彩鸡缸杯”,就是为她在 景德镇定制的。

成化斗彩鸡缸杯

毕竟国内的珍宝是有限的,于是当时有宦官出主意,郑和下西洋的时候,买来了很多奇珍异宝,如果再效仿郑和下西洋,可以给贵妃买来更多的珍宝。而且这事万贵妃整天给他念叨,而且听说兵部还保存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,于是让文书房的宦官去给拿过来。

令人称奇的是,这副航海图居然不见了,当时兵部尚书项忠勃然大怒,以为是吏部的官员偷懒,结果再找了三天,依然没有找到。当时朝廷当中听说皇帝要下西洋,纷纷上奏进行抨击,最后这件事情也不了了之。

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

后来项忠觉得事情有些蹊跷,就询问当时的兵部刘大夏,说库中的案宗怎么可能凭空消失呢?刘大夏笑着说,当年郑和下西洋,耗费国库无数,百姓为此死亡数以万计,即使得到这些珍宝,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?所以皇帝要干这件事情,我们也要劝阻他。即使这个航海图在,我们也要销毁它,断了骨瓷陛下这个念想。项忠听到刘大夏的一番话之后,肃然起敬。原来这份航海图是被兵部郎中刘大夏提前取出来,偷偷藏起来了。

注定失败的“下西洋”

中国农业文明虽然经历几千年的发展,但是你现在去中国的农村,很多地方所用的农具几乎和汉代是非常相似的。在汉代,就已经出现了插秧的技术,农民在浅平的秧圃培育稻秧,这能够节省稻田的面积,提高产量。在中国北方,只有将土地的表层翻耕,打碎覆盖耕地地表的细小颗粒,干燥的黄土地才不会很快失去水分。

所以,中国的农夫不得不付出格外艰辛的劳作,从播种之前,到收割之后,都要不断地耕耘土地、芟除杂草,中国的农民在这些农活上付出的劳动和时间,超过了播种和收获时所需的劳动和时间之和。

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,附加值非常低,朱棣用国库一半的资金用来下西洋,对这个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农社会造成极大伤害。在郑和下西洋十年之后,欧洲迎来了大航海时代,这种依靠资源掠夺形式的殖民扩张,为整个国家提供资本积累,反观郑和下西洋,完全是为了展示皇帝的财富与权力,注定是不可持续的。

1580到1650年,明朝走向灭亡,清朝开始建立。中华帝国又重复了一次改朝换代的历史轮回。与此同时,欧洲各国却不再以自我消耗的内部战争来解决经济和内部危机,把他们在本土上的竞争推向海外,领地在扩张,人口在增长,实力在增强。他们摩拳擦掌,做好了瓜分世界的准备。两百年后,欧洲人将兵临紫禁城下。

------ THE END 正文结尾 ------

往期文章:

发点11-12月份图片

皇室授权的瓷器品牌有哪些?

永远让人惊艳、惊讶的英国皇家瓷器AYNSLEY (安兹丽)

欧洲第一瓷---德国梅森Meissen瓷器的前世今生

英国皇家道尔顿(ROYAL DOULTON)

梅森(Meissen)瓷厂简史

梳理一下欧洲主要瓷器品牌

版权声明

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