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干货分享正文

文博考研课程--中国瓷器的发展


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

中国瓷器的发展釉陶与原始瓷

釉陶和原始瓷是汉代制陶业的两大发明,代表了汉代制陶业的最高成就。釉陶,是一种带有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釉的陶器,首现于西汉中期的关中地区。釉料含铅量高,烧成温度低,一般在800℃左右,胎料不精,成品质量不高,极易破碎。器类主要有谷仓、灶、井等模型,动物偶像和人物佣等。釉陶一般不见于居址,只用于随葬,不是实用器。

原始青瓷,是用高岭土或耐火黏土为胎料,在1200℃左右烧成的器物。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,但是制作工艺比较粗糙,原料处理欠精细,有一定的吸水性,釉层与胎骨结合程度较差,容易剥落,是陶器向瓷器的过渡。东汉晚期,湖南、浙江一带的原始青瓷真正烧成。之后高度发展,各地汉墓多有出土。

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

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瓷器逐渐取代铜器、漆器,成为日常用品的大宗。各具特色的瓷器窑口和窑系开始形成,在制作、装饰、烧成等技术方面取得巨大进步。品种、器形达到空前水平,青瓷、黑瓷、白瓷、彩绘瓷均已出现,瓷器在大型堆塑器、佛像雕塑、仿金属器造型等方面都有成功应用。瓷器在文化传播、贸易、交流上的地位日益显著。

一、南方青瓷

吴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青瓷窑址,多分布在浙江以及江苏靠近浙江的个别地点。

越窑

越窑,一般指以今浙江绍兴为中心的唐宋越州青瓷窑场及其产品,时间可追溯至东汉甚至更早。

东吴越窑的器类有盘口壶、双耳壶、鸡首壶、堆塑罐、虎子、三足洗、盂等,器物种类不断增多,逐步形成自身的成型体系。器物不少造型取材于动物形象,装饰纹样出现菱形格网纹带、联珠纹、龙、虎、辟邪、凤鸟、胡人等,形成了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风格。佛教文化开始出现于瓷器装饰上,佛陀、莲花、僧人、狮子的形象大量出现。开始出现釉下彩绘瓷,褐彩装饰逐渐流行。瓷质日用器和瓷质明器广泛出现。窑具常见支钉和垫具等。

西晋越窑继续发展,主要器类有盘口壶、鸡首壶、扁壶、堆塑罐等40多种,包括日常生活用品、文房用品、明器等几大类。装饰纹样有菱形格网纹、弦纹、联珠纹组成的花纹带,以及龙、虎、凤、忍冬、佛像、铺首衔环等纹样。壶和罐的系面上多见蕉叶纹、杉叶纹、羽状纹等。镂孔发展为三角形、"凸"字形、树叶形等。动物造型或纹样继续发展并流行。

东晋南朝越窑出现守旧、停滞的局面,前段器形与西晋晚期接近,后期逐渐简化,有些器形退出历史舞台。器物形体由矮变高,纹饰逐渐简化,后期以弦纹为主,褐色点彩流行。鸡首壶等器形仍在发展,后期出现茶具盏托、笔筒等新器形。烧造工艺方面,出现间隔窑具或垫托窑具。

丰城窑

江西丰城市的古窑口,烧造年代始自东汉末至三国孙吴时期,下限到五代,制瓷时间约为800年。丰城窑许多器物在造型及演变方面与越窑有相似之处,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特征。南朝时期已经使用匣钵,这是瓷器烧造过程中的重要窑具,是由明火直接烘烤转向匣钵隔火套烧的重大转变,是陶瓷烧造工艺上的"技术革命"。丰城窑是我国最早使用化妆土的窑口之一,并将我国"芒口瓷"的烧制年代提早到南朝时期。东晋时开始使用莲瓣纹装饰,南朝时期出现一批颇具特征性的瓷器,如盘托三足炉、天球瓶、五盅盘、多蹄足砚、博山炉等,其中模印莲花纹、忍冬纹等图案颇具个性。

湘阴窑

湖南湘阴县古窑口,也称岳州窑,始烧年代不晚于东汉中期。东汉至东吴时期的湘阴窑瓷器胎质坚硬,釉色以青绿为主,纹饰以水波纹为主,器形以大件的盆、缸、罐等为主。两晋南朝时期,以钵、洗、碟、盘、砚、盘口带嘴壶等为主,纹饰多莲花纹、忍冬纹、刻花装饰等。至迟在东晋开始使用匣钵装烧工艺。西晋时期已经出现釉下酱色点彩工艺,成为长沙窑釉下彩绘的源头之一。南朝时烧造宫廷用瓷,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瓷器官窑窑场。

北方白瓷

北方成熟瓷器出现于北朝晚期,在很短时间内就达到较高水平,并呈现出自己的特色,生产青瓷、黑瓷、白瓷以及彩绘瓷等多种瓷品。北方白瓷的出现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,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出现的基础。目前所知北方白瓷最早的一批实物出土于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,有碗、杯、三系罐、长颈瓶等,造型与北朝青瓷相似。 北朝瓷器器类多为日用品,少数为陈设品,有些造型明显受南朝影响。白釉绿彩四系罐和长颈瓶,为新出现的彩绘瓷。莲瓣罐在造型和装饰上颇具特色,玉壶春瓶也有一定特色。北方白瓷的胎料较细白,未上化妆土,釉层薄而滋润,呈乳白色,但仍普遍泛青,积釉处青色明显。白瓷的成功烧制为隋唐时期瓷器"南青北白"格局的形成打下了基础。

隋唐五代瓷器

隋代仍以青瓷为主流,同时,白瓷的成功烧造是隋瓷的重要标志。唐瓷造型浑圆饱满,质量要求高,精巧而有气魄,单纯而有变化。受其他工艺品及外来文化的影响,出现许多新器形,如带有游牧民族风格的皮囊壶等。社会风尚与习俗对唐瓷的釉色和造型起到相当大的影响,茶具和酒具盛行。装饰工艺方面,唐代陶瓷器多采用几条垂直的划纹,质朴大方,制作简便,适于大量生产。堆贴花工艺有了新的进展,主要堆贴花卉图案、人物和鸟兽。堆贴工艺形式优美,设计新颖,标志着装饰艺术的进步。装饰工艺也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。

五代陶瓷造型基本沿袭晚唐风格,但造型优美精致。吴越的官窑瓷器制作精巧,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生产水平。

南青北白

唐代制瓷业的格局常被概括为"南青北白",以刑窑白瓷和越窑青瓷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制瓷业的最高成就。北方瓷业以生产白瓷为主,兼烧黑、青、酱、黄、白釉绿彩、黑釉蓝彩及搅胎、搅釉、三彩等。南方瓷业的窑址数量多、分布广,均为青瓷窑,个别窑烧造白瓷。由于各地都采用本地瓷土为原料,产品的胎质、釉色略有差异,因而形成不同风格。

邢窑 位于河北内丘、临城,以烧白瓷为主,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址。临城陈刘庄发现窑址23处,采集到隋代较完整器物30多件,有青瓷和白瓷。窑具有支钉、三叉形垫片、支柱。烧造方法为叠装、套装和单件装。内丘发现窑址28处,除青瓷和白瓷,并已用桶式匣钵烧成了细白瓷。邢窑在唐代的烧造更为兴盛,白瓷的产量大、质量高,器类增加,又出现了盂、高足杯、砚等。

"盈"字款 内丘城关窑址发现一些刻有"盈"字款的器物。一种观点认为"盈"字形近"怨"字,"媪"即"碗",因此碗刻"盈"字是"以字标物"。第二种观点认为"盈"字可能是内丘窑址某一窑主的"字号"。第三种观点认为"盈"字款是内丘邢窑"专为宫廷烧造贡瓷"的一种标志。第四种认为"盈"字是唐宫内"百宝大盈库"的一种标记。

越窑 隋唐时期的青瓷烧造以浙江上虞、余姚、慈溪最为兴盛,发现30余处窑址。唐代越窑产品种类丰富,釉色以青泛黄为主,光泽晶莹。唐初的器物胎体较厚重,一般无纹样;唐后期的胎薄质细,火候高,以划、印并兼刻、雕、镂、彩绘等技法装饰纹样,题材以花卉为主,也有禽兽、人物。一些器物被做成瓜果和花朵形,样式新颖。其中,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。

唐代越窑的窑炉与烧造技术也有较大发展。挡火墙置于空室与窑床中间,其中部留出随时可堵、可拆的火道,烧火时临时堵塞,出窑时拆掉。装窑采用套装法,产品按大小自下而上叠放,大套小置于套钵内,为充分利用空间,多是按钵、碗、盘、罐或按器类套装,一般交替叠放,器间垫以泥钉,每叠放四五件器物加垫垫片,保持其稳固性。套钵置于垫座上,其作用是使器物升高,产品受热均匀。

秘色瓷 唐五代时期的一种高档青瓷,被称为秘色瓷。关于秘色瓷的内涵,主要有两种观点∶(1)庶民不得用,故称"秘色"。(2)民间相传其烧造工艺、釉料配方秘不示人,故称"秘色瓷"。1987年,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了13 件瓷器,证实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。

彩瓷

彩绘瓷、花釉瓷和绞胎瓷在唐代也逐步兴起。

长沙窑 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,也称铜官窑,是在岳州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唐初开始烧造,盛唐以后出现釉下彩瓷。各式的壶是长沙窑最具特色的品种,釉下彩绘和在器物上题有文字是长沙窑产品的特征。

寿州窑 窑址位于安徽淮南,唐代除烧造青、黑釉瓷外,主要是以氧化焰烧制黄釉瓷。胎色为淡黄红、青灰等,釉色有蜡黄、鳝鱼黄、黄绿等。

洪州窑 位于江西丰城,黄、酱釉,施釉前涂一层化妆土使瓷釉明亮。盛行刻划、模印的莲花和重环纹。

邛 窑 位于四川邛崃县等地,唐代盛烧青釉下施褐、绿彩器,一般再无其他装饰。

绞胎瓷 唐代瓷器的一个新工艺,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,拉坯成型,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类似木纹的纹理。这种纹理变化多端,上釉后烧制即成绞胎瓷。

唐青花

青花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,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,是中国古代具有特色的瓷器品种,过去一般认为宋元时代开始烧造。20世纪70年代末在扬州等地陆续发现一些唐代青花瓷片,胎较粗松厚重,色灰白或白中泛黄。釉色白中带灰或白中泛黄;青花纹样大都发色鲜艳,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晶。

唐三彩

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,主要以白色黏土为胎,以含有铜、铁、钴、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,色彩以黄、褐、绿三色为主,故称"唐三彩"。采用二次烧成法,首先将瓷胎经过素烧,冷却后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。唐三彩造型多样,一般为人物、动物、生活用具、建筑等。三彩器始于初唐后期,因盛唐时期的厚葬之风而流行,晚唐逐渐衰弱。

宋瓷的成就与特点

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。宋代制瓷业的成就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,一是定、汝、官、哥、钧"五大名窑"的产生与发展,二是六大瓷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,包括北方地区的定窑系、耀州窑系、钧窑系、磁州窑系,以及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、景德镇青白瓷系、建窑黑瓷系。

总体来看,宋瓷造型丰富,实用美观。器形以瓶、壶、罐、炉、盒等生活用品为多;瓷枕也是主要产品之一,式样多,以孩儿枕、虎形枕、龙形枕为特别。纹饰以花卉为主,装饰技法多样。

1. 定窑

定窑以河北省定州为中心,以白瓷闻名于世。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,纹饰多在盘、碗内侧,主题多样,反映了宋代刻模和脱模的最高成就。定窑始创了覆烧工艺来替代匣钵装烧,大大提高了产量。但是口沿不能上釉形成"芒口",因此镶金银边成为定窑特色。

另外,还发现"官"字款定窑细白瓷,说明定窑有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。

定窑对当时北方地区的瓷窑产生了较大影响,形成了以其为主的定窑系,广泛分布在山西、河北等地。

2.汝窑

汝窑的烧造时间不长,大概20年左右,是宋代五大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瓷窑。造型以盘、碟、洗、炉、尊等为多,基本无大件。胎体呈香灰色,釉以天青色为主,器底有形似芝麻的支钉痕。1950年,陈万里首先发现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。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试掘,确定为汝官窑。此后又经过5 次发掘,为揭示汝瓷的特征、性质、烧造工艺等提供了更多的证据。

3. 官窑

官窑始于宋代,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,专烧宫廷用瓷。北宋官窑传世品不多,南宋设立了两处官窑,分别为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。器物有碗、瓶、洗等,主要特点是厚胎厚釉,青釉,色淡,大冰裂纹,紫黑胎,足部不上釉,铁骨外露。

4.哥窑

《格古要论》对哥窑产品的描述是∶"哥窑纹取冰裂、鳝血为上,梅花片墨纹次之。细碎纹,纹之下也。"传世品的主要特征是厚釉和釉面开片。哥窑瓷釉面的网状开片俗称"金丝铁线",釉中致密的气泡形容为"聚沫攒珠";口沿釉薄,露出紫色胎土,底部无釉,称为"紫口铁足"。另外哥窑釉属无光釉,表现出一种"酥光"。器物主要要碗、盘、洗、碟、瓶、炉、鼎等。

5.钧窑

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,但是由于釉料中含有铜,釉色釉色呈天蓝、天青、月白、紫红等,带玫瑰紫、海棠红不规则斑块。窑址位于今禹州市,最迟始烧于北宋末年。器形多花瓣形花盆、笔洗、香炉、尊等陈设类。釉厚,表面有蚯蚓走泥纹或开片,底部有流釉现象。

钧窑开创在还原气氛下烧造铜红釉,对后来的制瓷业有着深刻影响。金代后期开始,钧瓷走向粗糙,多数器物不施满釉,器壁变厚,器形变大,器物表面开始施加红彩。元代时,钧瓷器大厚重,釉层变厚,器物均不施满釉,带红斑器物增多。此外,钧窑还生产青釉瓷器和白地黑花瓷器。

6.龙泉窑

龙泉窑是宋代新兴的青瓷窑,位于今浙江龙泉县,始烧于北宋前期,南宋极盛。北宋龙泉青瓷釉色呈浅青色,薄而光亮。器形有炉、瓶、盘、渣斗及塑像等,造型多样。南宋中期以后,瓷窑数量倍增,白胎,以粉青、梅子青釉著称于世,犹如青玉、翡翠。常见文房用具、象棋子、鸟食罐等,仿古铜器和玉器的造型颇有特色。以贴花、堆塑、浮雕装饰手法为主。

7.景德镇青白瓷

青白瓷是景德镇宋代瓷器中独具风格的类型,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,也称"影青"。青白瓷的胎质细密,白色,透光度极好。釉薄处泛白,积釉处呈水绿色。以日用器为多,还有瓶、壶、托、枕、油盒等。多在内壁装饰,主要手法为刻花和印花,层次感很强。北宋时期的装饰以花卉为主,南宋时出现婴戏图、水波游鱼、人物故事等题材。

8.耀州窑

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,创烧于唐,兼烧青瓷、青釉和白瓷。五代时创烧刻花青瓷,宋代是鼎盛期。青釉质地精细,透明度适中,呈现稳定的橄榄青色。装饰手法多样,盛行划花、剔花、刻花、印花、贴花、戳花、捏塑、镂空、绘画化妆土等。纹样丰富,器形齐全。

耀州窑以其精美的制瓷工艺和装饰技巧,成为由众多窑场组成的北方著名窑系。对陕、豫地区的多处窑址有所影响,甚至对岭南地区的外销瓷窑也有一定影响。

9. 磁州窑

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间窑系,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一带。磁州窑始烧于宋代,以白地釉下黑花、白地釉下酱花为特色,白釉普遍带奶白色,不太透泷泽秀明在西洋古董明。使用化妆土,常见划花、剔花、填彩或题字等装饰。瓷器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,装饰形神兼备,颇具北方特色。

磁州窑釉下彩绘装饰突破了单色瓷和素白瓷的局限,为青花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北方各地纷纷效仿,形成了以邯郸观台镇为中心的磁州窑体系,广布于河南、山西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等地。

10.黑釉瓷

东汉时期已经出现了黑釉,人宋以后大量烧造,兴起了不少以烧制黑釉出名的瓷窑,以江西吉州窑和福建建窑为代表。

吉州窑,位于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镇,又称永和窑。创烧于唐,兴盛于宋,停烧于元。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,以黑釉瓷独具风格,其中玳瑁斑、鹤鹉斑、剪纸贴花、木叶纹釉等品种享负盛名。

建窑,位于福建省建阳县,是宋代新兴的黑瓷窑之一,北宋后期为宫廷烧制黑釉盏。黑釉盏胎质含铁量高,胎体厚重,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,其中的兔毫、油滴、曜变等品种最受欢迎。在建窑的影响下,多地出现仿烧,形成了以建窑为首的建窑系。

辽瓷的独特造型

辽代设窑烧造瓷器,大约始于辽太宗期。辽瓷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类,中原形式大都与同时代中原器形的样式一致,契丹形式以鸡冠壶、黄釉瓷器、三彩釉陶为特色。早期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囊壶,时代较晚的则仅以皮囊

壶特征作为装饰。

辽瓷的装饰手法多受中原风格影响,同时也有契丹族自己的独特风格,包括胎上装饰和釉色装饰两种。胎上装饰有刻花、印花、贴花三种,题材具有民族风格。釉色装饰有多彩、色釉描画、描金等。

元瓷的新成就

元瓷的造型十分丰富,部分承袭了宋代式样,例如梅瓶和玉壶春瓶;部分是新出现的器形,例如四系小口扁壶、高足杯、僧帽壶等。整体特征是形大、厚重。装饰方法有刻、划、印、贴、堆、镂、绘等多种。元代景德镇的制瓷业极其兴盛,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,青花、釉里红等品种的创烧,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。

1.元青花

元代景德镇14世纪前后制作的青花瓷已经相当成熟,一经出现,便成为制瓷业的主流产品。元代青花具有形大、胎厚、器重的时代特征。器形主要有罐、梅瓶、玉壶春瓶、执壶等。纹饰层次多、画面满,但层次清楚,繁而不乱。大件青花多使用进口钴料,釉面有黑色斑点。小件器物多使用国产钴料,青花蓝中带灰,没有黑色斑点。

2.釉里红

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个新品种。制作工序和青花相同,但烧成难度大于青花,因此元代的釉里红发色不够纯正,常见晕散、发灰或发黑。纹饰也简单,大都以浓笔涂抹。明代以后,釉里红工艺有所发展。

青花瓷∶指用钻料在瓷胎上绘画,后施透明釉,在高温下一次烧成,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。创烧于唐代,元代真正发展。

釉里红∶指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,后施透明釉,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,呈现红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。

3.枢府瓷

景德镇为元代官府机构定烧的瓷器,卵白釉,胎体厚重,圈足小,足壁厚,足内无釉。早期器物釉中含铁量较高,色微闪青;随着含铁量的减少,晚期色趋纯正。装饰以印花为主,题材简单,常见龙纹、花卉纹,纹饰中间往往印有"枢府"二字。

明清瓷的大发展

明清时期,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达到空前水平,分工明细,工艺体系完善。

明代青花成为瓷器主流,装饰风格一改元代的繁密,趋向疏淡,多留白。钴料、造型、纹饰因时间推移而略有不同。釉里红在明初烧制鼎盛,数量多且器形大。永宣以后,釉上彩瓷盛行,创烧出斗彩、青花五彩等。颜色釉瓷成就突出,以永宣的红釉、蓝釉和成化的绿釉、黄釉等最具代表性。

明代瓷器的造型多样,典型器形有压手杯、双耳扁瓶、天球瓶、鸡缸杯、盖碗、大龙缸、方斗碗、方形多角罐、葫芦瓶等,以及各式文房用具。装饰手法以绘画为主,题材复杂多样。自永乐时期开始出现书写的纪年款。

釉上彩瓷∶在烧好的素器釉面进行彩绘,再入窑经600℃—900℃烘烤而成。常见颜色有红、黄、绿、蓝、黑、紫等。

颜色中国瓷器在欧洲釉瓷∶在釉料中加入某种氧化金属,焙烧后呈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。

清代官窑瓷器制作精细,民窑瓷器较为随意。嘉庆之前青花瓷占主导,之后大兴粉彩。康熙时创烧珐琅彩,雍正时直接将珐琅彩绘于白地上,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,乾隆时吸收西洋绘画技法。康熙晚期,受珐琅彩的影响,在五彩基础上创烧出粉彩,清中晚期走向成熟。清代创烧出祭红、祭蓝、郎窑红、虹豆红、娇黄、鳝鱼黄、茄皮紫等多种精美的颜色釉瓷。清中期以后,观赏瓷大量增多,纪年款识普遍。

------ THE END 正文结尾 ------

往期文章:

发点11-12月份图片

皇室授权的瓷器品牌有哪些?

永远让人惊艳、惊讶的英国皇家瓷器AYNSLEY (安兹丽)

欧洲第一瓷---德国梅森Meissen瓷器的前世今生

Meissen's Gold X form系列 茶杯,茶托 & 甜点盘

梅森(Meissen)瓷厂简史

梳理一下欧洲主要瓷器品牌

版权声明

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