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
更多精彩,还请关注微信:Jun的碎碎念
我上次在景德镇,和朋友一起喝咖啡聊天时,
就问他:
“你是否能想象,400多年前,就是在这个小城市里,
仅仅是靠着'制造瓷器,就贡献了全中国一半的GDP”?
当时的景德镇,就是一座纯工业城市,
瓷器的制作,被变态的细分成了72道工序,
这条人类最早的生产流水线,吸引了大量外来工作者,
明朝中期的时候,来景德镇打工的人就已经超过了10万,
清代时则发展到了40万,
当时的整个欧洲,都为景德镇而疯狂:
太阳王路易十四,宁可将自己的金银餐具都融掉,也要去买景德镇的瓷器,
萨克森国王'奥古斯都二世',用了600名士兵,只为交换151件景德镇的青花瓷,
他的大臣说:瓷器,是令萨克森流血的碗。
一个曾在世界历史上,留下那么多故事的城市,绝对不应该被遗忘,
今天,我就用这篇文,来为你好好讲下景德镇的瓷器发展史。
宋朝的瓷器,是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这'五大名窑'的天下,
景德镇还是相对弱了一些,
然而到了元朝,转机就来了,
因为蒙古人啊,特别喜欢白色,
大概是因为他们以'奶食品'为主,基本都是白的...
▼
景德镇的'高岭土'和'瓷石',含铁量都超低,
所以烧出来的瓷器,就异常洁白,
这种资源优势,是其它窑口没法比的,
1278年,元政府将'官窑'正式落户景德镇,
这个城市最辉煌的时期,就此开启,
并且一直延续了近700年,横跨了元明清三代。
元青花
元代的景德镇,除了为朝廷烧'白瓷',
另外还有一块很大的业务,那就是烧'青花瓷',
其实'青花瓷'在唐代就有了,但一直不温不火,
真正将它带火的,是西域的小伙伴们。
'蓝色'是伊斯兰教的主色调,
他们好多清真寺都是蓝顶的,
另外,穆斯林很早发明了'钴蓝颜料',
因为他们喜欢用'蓝色',去画那些复杂的纹饰,
▼
元代的中国,有着大量的穆斯林商人,
当他们发现'青花瓷'这个物种时,
就像现在的女人,买到了限量版包包一样,兴奋到不行!!!
穆斯林开始不停的向景德镇定制'青花瓷',
一批批的往家里运.
目前幸存下来的'元青花'不过百来件,
其中很大一部分,都在伊斯兰国家,
伊斯坦布尔的'托普卡帕宫'排第一,有40件,
'伊朗国家博物馆'排第二,有32件,
所以说在元朝,'青花瓷'更多的是风靡海外,
在国内,也就一般般吧...
青花瓷的烧造工艺,主要有三:
第一,要做个很白的'陶胎',不然'蓝色'画在上面不好看,
第二,用钴颜料,在陶胎上画图案,
第三,在最外面涂一层的'透明釉',
(起保护作用)
随后,进窑升温到1280℃Royal Doulton,
那时,藏在'透明釉'下的钴料图案,
就会开始显现它那醉人般的蓝色了。
其实,'青花瓷'是文人们取的一个诗意名字,
它的学名应该叫'釉下蓝',
(涂在釉下面的蓝彩)
对于元朝的青花瓷,很奇怪的是,
中国的古书上,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载,
以至于在70年前,学者们都还认为:
'青花瓷'是从明朝开始烧制的,
最终,一对花瓶的出现,让所有人都被打脸了....
它就是大英的镇馆之宝'大卫对瓶',
▼
这对花瓶,体型很大,有半米多高,
是1929年,英国的大卫爵士在中国买的,
花瓶上有一段非常清晰的题字,大致意思是:
信州路玉山县(现江西省上饶市),
一个叫张文进的人,委托烧制了这对花瓶,
将它们供在寺庙里,希望能保家宅平安。
(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,奉圣底子张文进喜拾香炉、花瓶一副,祈保合家清吉,子女平安)
文字的最后,写着'至正11年',
也就是1531年,那是元惠宗的年号,
所以这对花瓶,很明显就是元代的,
但当时民国的古董商们,都认为它是赝品,
因为这对花瓶有先天缺陷,烧得有点歪,
但大卫爵士觉得无所谓,自己喜欢就好。
'大卫对瓶'到了大英之后,
引起了很多欧美陶瓷学者的关注,
尤其是1952年,美国的约翰·波普博士,
将这对瓷瓶,和伊斯兰那几十件青花瓷做了详细对比,
最终将它鉴定成为'元青花'。
从此,中国瓷器史上的一个大bug被纠正了,
这对大卫瓶,向世人宣告:
“其实景德镇早在元朝,就已经能烧出,体型如此大的漂亮青花了”。
明青花
元代青花瓷的量,是靠'外销'带起来的,
但到了明朝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,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朱元璋做了一件事:
他将'青花瓷'选入了皇家的祭祀用品。
这意味着,'青花瓷'实现了完美逆袭,成功打入皇室系统,
没过多久,它就成为了所有瓷器中的老大,
而且这江湖地位,一直延续了近200年...
同时,这也意味着:
中国瓷器的风格发生了一个本质的变化,它从'单色'走向了'多彩'。
明朝之前,唐宋的瓷器都喜欢在'釉的颜色'上做文章,
比如,汝窑的'天青色釉',
▼
钧窑的'红色釉',等等...
▼
这些都属于'单色釉瓷器',
但'青花瓷'不一样,它的釉透明的,仅仅起保护作用而已,
真正起装饰性的,是釉下的'钴蓝图案',
这就属于'彩绘瓷'了,
▼
明清的瓷器,都以‘彩绘瓷’为主,
一开始是'青花',到后来,图案颜色越来越丰富,
而这一潮流的开启者,正是朱元璋先生。
永宣青花
明代'永宣时期'的青花是最漂亮的,
(永宣:永乐+宣德 1403-1435年)
首先,永宣是一个盛世,国强民盛,
从那个时期的龙纹里,就能感受到盛世的气息,
龙画的很非常有气势,凶猛,也有力量,
▼
在这一点上,能与之媲美的,
也只有200多年后的康熙了。
永宣的青花,还有一点无可替代,
那就是所用的颜料,是大名鼎鼎的'苏麻离青',
这一来路不明的颜料,据说是郑和下西洋,从波斯带回来的。
它的神奇之处在于:
只要给到适合的温度和氧气浓度,
'苏麻离青'就会呈现像蓝宝石那样艳丽的颜色,非常迷人,
▼
'苏麻离青'还有个很大的特点,或者说是缺陷,
那就是含有很高的'铁',还有少量的'锰',
(只用'钴'烧出来的蓝色非常刺眼,所以青花料里会加入很多金属元素去调色)
'锰'会让蓝的颜色偏紫,
而'铁'更讨厌,它会让蓝发黑,
在颜色密的地方,还会凝聚成很多小黑点。
▼
但这些,依然没能阻挡大家对'苏麻离青'的喜爱,
因为这是一种相当稀缺的颜料,
只在永宣时期出现,之后就消失了,
所以永宣的青花瓷,一直是所有的收藏家,梦寐以求的珍品。
釉里红
釉里红,也叫'釉下红',
(涂在釉下的红彩)
它是青花的亲戚,因为青花是'釉下蓝'嘛,
所以它们的烧制工序也很像:
先做白色的陶胎,接着用'红颜料'画图案,
再涂一层透明的釉,最后进窑烧烤。
中国人那么喜欢红色,
'釉里红'绝对是应该被大量烧制的,
但事实上,它的留存量非常稀少,
并不是工匠们不想烧,而是根本烧不出...
'釉里红'用的是'铜红颜料',里面最多的成分就是'铜',
但'铜'真的很不友好,
它的颜料,大约在1325℃才会显红色,
而且误差范围不能超过±5℃,
一旦温度过低,红色就会变黑,
要是过高,红色就会被直接烧没了。
在那没有温度计的时代,
工匠们唯一能够依靠的,就是自己的眼睛,
他们观察着火焰的变换,以此kpm瓷器来决定'釉里红'的生死。
明朝初期的'釉里红'都偏黑,我都觉得应该叫'釉里黑',
▼
颜色黑,是因为温度过低,
工匠们对那±5℃的范围把握不好,所以不敢升太多温,
因为温度高了,可是会让'红色'都烧飞掉的,
所以,就让温度低一点吧,
黑就黑嘛,总比烧出一个什么花纹都没的'白瓷'要强。
明初时,还会有很多'釉里红',
红色会晕染的到处都是,
▼
这个就是因为温度过高了,
'红色'快要烧飞掉了,开始流动起来,
万幸的是,工匠没继续升温,将它们强留了下来,
出窑后,瓷器上就会布满这种'飞红',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。
景德镇的工匠们,和'釉里红'的斗争从未停止过,
一直斗了近300年,终于在雍正的时代,才烧出了完美的釉里红。
青花釉里红
'釉里红'很难烧,但还有比这更作死的工艺,
那就是'青花釉里红',
Gu名思义,就是把'青花'和'铜红'这两种颜料,同时都画在釉下,
去烧出'红蓝相间'的美丽图案。
▼
'青花'是在1280℃显色,'釉里红'是在1325℃,
而且这两种颜料,对O2以及CO的浓度要求也不一样,
要同时将这两个颜色烧的漂亮,
那你就要找到属于这两种颜料'共同的那把火',
只是,谈何容易?
古人能做的,就是凭眼睛去判断温度,
以及时不时的往窑里加点柴火,去调节空气浓度,
所以,你所看见的,每一件完美的'青花釉里红',
在它背后,必然是堆积如山的废品。
如果我们从'市场'的角度去看,
'釉里红'和'青花釉里红'这类瓷器,就是不应该被生产的,
良品率实在太tm低了。
但是由于皇室喜欢,他们会不计后果的砸钱,让景德镇去试验,
无形中,景德镇就变成了一个瓷器研发中心,
制瓷的工艺也就这样被练出来了。
到了雍正的时候,景德镇基本可以做到:想烧什么,就出什么。
那真的是巅峰中的巅峰,
但是,'盛极'之后必然是'衰',
在地球的另一端,欧洲人在中国做了几百年的间谍之后,
终于造出了自己的瓷器,
他们就要开始疯狂的追赶我们了。
To be continued...
------ THE END 正文结尾 ------往期文章:
版权声明
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